书画院院士

一城山水一城诗!安徽这座城市18条道路都藏着……

发表时间:2022/09/18 09:27:33  浏览次数:416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马鞍山这座既年轻又古老的城市,

  千百年来迎接着

  一批批文化名人游访创作,

  18条以历史文化名人和

  历史文化地名冠名的

  繁华道路应运而生。

  道路是城市文化风情的载体,

  也成了涵养文情雅韵,

  让群众心中有感、

  注目含情的文化符号。

图片

  马鞍山是一座年轻的城市。

  1956年10月12日,

  马鞍山建市。

  经过60多年的发展,

  如今工业发达、商业繁荣、

  生态良好、风光秀丽,

  是为人们称道的“江南一枝花”。

  马鞍山又是一座古老的城市,

  这片土地的历史可追溯至

  2000多年前,

  下辖的当涂、和县、含山三县,

  都是千年古县。

  这片既年轻又古老的土地,

  迎接了一批批

  文化名人游访创作,

  留下了众多历史文化瑰宝。

  18条以历史文化名人和

  历史文化地名冠名的

  繁华道路应运而生,

  在这个工业名城弹响

  底蕴绵长、情韵优雅的

  文化弦歌。

图片

  李白“领衔”讲诗文故事

  ——太白大道、青莲路、唐贤街、天门山路……马鞍山与诗仙李白的名字深深地联系在一起。众多道路或以李白命名、或与李白游历马鞍山的经历相关,成为知名文化旅游打卡地

  在马鞍山市中心,有一条宽阔笔直的城市繁华大道,绿树成荫、花团锦簇、芳草片片,亭台回廊隐现在街头小公园的花木丛中,这就是太白大道。走进大道两旁的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图书馆,市民、游客可以探寻诗仙在马鞍山的诗文行踪,品读李白徜徉这方山水的诗文故事。

  沿着太白大道南行15公里,就到了当涂县城的青莲路。当涂,李白漫游生涯一个绕不开的地方,这里像纪念自家亲人一样,铭记诗人风流文采。青莲路连接振兴路出城,行7.5公里,就到了李白终老长眠之地——李白文化旅游园。钟爱马鞍山山水的李白,逝世后葬在当涂县大青山西麓。李白墓园如今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李白文化旅游园绿荫覆盖、修竹滴翠、鸟语花香、碧水荡漾、亭台座座、小径幽幽、碑刻成林,纪念李白的景点有20多处,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多万人,成了著名的文旅“打卡”地。

图片

  马鞍山市城西的唐贤街,光溜溜的石板路和古色古香的店铺,组成1公里长的街市,行走其间,颇能发思古之幽情。唐贤街连接的诗山翠螺山,又名采石矶、牛渚山,壁立长江,雄奇险峻,位列长江三大矶之首。自李白之后,孟浩然、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王安石、苏轼、陆游、杨万里、于谦等,都曾经过这条街登临翠螺山,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留下诗文1000多篇,那是仰慕、追寻李白的诗文,也是观大江东去、抒古今豪气的诗文。这条街喜迎唐代李白以后的众多文化贤人,得名唐贤街。

  李白生前7次来马鞍山,留下诗文57篇,其中《夜泊牛渚怀古》《望天门山》《横江词》等都是千古名作,后世广为传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首诗给今天的马鞍山留下一条天门山路,直通马鞍山城外20公里的文化名胜天门山。伫立于此,让人禁不住回顾李白与众多历史文化名人踏歌揽胜、吟诗唱和之景。有道是,钢城开光耀,代代访文踪,谁念大江畔,怀古钦英风。

图片

  “群星”闪耀奏文化交响

  ——马鞍山市及下属的三个县城,还有朱然大道、陋室大道、褒禅山大道、昭关大道等10余条以历史文化元素冠名的繁华道路,彰显出本土历史文化的多姿多彩

  一条凌家滩路,从含山县城直达凌家滩遗址。凌家滩遗址是新石器晚期人类聚集的遗址,5800年前的城址,把中国建城历史往前推了1000年,玉鹰、玉龙、玉猪、玉龟等文物出土,为中国考古界重大发现。在凌家滩周边,一条不长却很秀美的乡村公路,名叫“玉鹰大道”,两边一年四季大面积种植油菜、水稻等,是当地人眼中的文化之路,也是丰收之路。

  从含山县城出发去往古昭关镇,有一条昭关大道,连接古昭关遗址,讲述着2500多年前伍子胥过昭关 “一夜愁白头”的悲愤壮烈,纪念脍炙人口的经典文化场景。而今,历史绘底色,古镇焕新貌,这条路,成了镇上精品旅游路线。

  朱然大道,纪念三国东吴朱然大将军。大道中段有朱然墓、朱然纪念馆、朱然文化公园,再现三国东吴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风景。朱然墓是迄今为止长江中下游区域已发掘的300多座东吴墓葬中墓主身份最高、墓葬规模最大、时间最早的一座大墓。一条路的命名,将这其中的考古学学术价值转化为不小的经济社会价值。

图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大道,纪念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政治家刘禹锡。道路中段有一座陋室公园,刘禹锡当年被朝廷贬到和州为官,正是在这座公园的一个陋室里,写下了名闻天下的散文《陋室铭》。

  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当年游含山县的褒禅山及华阳洞,创作了散文《游褒禅山记》,后世的今天有了一条褒禅山大道,向这篇千古传诵的经典散文致敬。

图片

  “千古诵读”传文情诗韵

  ——马鞍山市与历史文化相关的18条繁华道路,唤醒了对城市根脉的深刻记忆。道路是城市社会文化风情的载体,也成了涵养文情雅韵、让群众情之所牵的文化符号

  在马鞍山,无论是招商引资洽谈,还是对外友好交流,介绍市情时都少不了一句话:“马鞍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终老长眠之地。”说者与听者,会立刻找到一个亲切熟悉、在历史文化层面迅速交互连通的情感落点。马鞍山市打磨历史文化名片,发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李白当然当之无愧“领衔”。

图片

  每年10月下旬举行的李白诗歌节,从1989年开始已经连续举办33届,这是诗歌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主会场和分会场就在太白大道、青莲路、唐贤街上。每当诗歌节开幕,三条历史文化道路附近的广场、剧场、公园,都成为诗的殿堂。在太白大道中段的市政文化广场、李白诗歌节的主会场,人们吟诵李白、孟浩然、李之仪诗词的场面令人动容,而诗意画展、游园赏诗、诗歌竞对、民歌表演等活动,也令人心醉神迷。

  千年文脉推动群众性诗词文化活动蓬勃开展,马鞍山全市近百家民间诗社、诗会,诗文活动绝大部分都在以历史文化名人和历史文化地名冠名的18条道路上举办,其间串起的文化纪念和活动场所,为诗歌文化弘扬提供了载体、搭建了平台。

  和县在陋室公园举办刘禹锡诗文吟诵和研讨、含山县在褒禅山大道举办王安石诗文吟诵和研讨,带动了当地读书、演讲、非遗传承表演和文艺演出等。“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楼阁旁的文化广场上,笔者看到一位年轻女士款款登上读书月开幕式主席台,深情朗诵北宋词人李之仪在当涂县创作的诗词《卜算子》。台上一人诵读,台下千人唱和,宋朝词人流畅清丽的词句、委婉绵长的情感依然深深打动今人。这是中国文化贯古通今的魅力,也是新时代找准文化落点、弘扬中华审美精神的胜利。

  • 来源: 安徽日报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1号 电话:     网站技术:众城科技
技术支持:皖ICP备10206367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1101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 B2-2006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