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院院士

90余件文物级汉碑善本在上海图书馆东馆集中亮相

发表时间:2023/11/03 08:58:10  浏览次数:283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大汉雄风——上海图书馆藏汉碑善本展”10月30日在上海图书馆东馆正式开幕。碣石、碑版、摩崖、石阙……90余件文物级汉碑善本在此集中亮相,全方位呈现汉代石刻文献之美。

10月30日,“大汉雄风——上海图书馆藏汉碑善本展”在上海图书馆东馆正式开幕。 中新社记者 王笈 摄

  汉代石刻,无论是丰碑大碣,还是摩崖文字,内容涉及汉代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文学艺术及社会风俗等,构筑了一座“汉代文化博物馆”。而碑帖拓片经过名家收藏、装裱、题识、观款,为后人留下了更广阔深邃的文化内涵。

  据介绍,汉碑的清初拓本极为罕见,明拓本寥若晨星,宋拓本更是绝无仅有。此次展览中,《太室西阙铭》(王懿荣藏本)、《曹全碑》(俞复藏本)等均属明拓珍本,拓工一流,纸墨古雅,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10月30日,《曹全碑》(俞复藏本)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展出。 中新社记者 王笈 摄

  其中,《曹全碑》(俞复藏本)是俞复旧藏明拓未断本,传拓时间早、存字清晰,价值极高。《曹全碑》于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刻立,碑文主要记叙东汉官吏曹全的家世背景及政绩成就。因明末时大风吹折树木、压断石碑,此后人们多见到的拓本为碑石断裂后的版本。

  此间展出的《曹全碑》(俞复藏本),每一页底端都有火烧痕迹。根据册后俞复题跋记载,1915年秋,俞复于文明书局拟用玻璃板影印碑帖时,印厂突发火灾,其所收藏明拓汉碑都被火烧,有些拓本全部损毁。不幸中的万幸是,此册《曹全碑》由于开本较大、帖芯较短,受损程度较低,只有最后一行的字被烧及。

《三老讳字忌日记》(释达受跋本)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展出。 中新社记者 王笈 摄

  《三老讳字忌日记》则是现存最早的东汉名碑之一,于东汉建武末年至永平年间(52年-75年)刻立,有“浙中第一名碑”“东汉第一碑”等美称。“三老”即为县乡中掌管教化的乡绅等,多为德高望重的老人。此碑石书法风格古朴雄浑,书体介于篆隶之间,体现了从古隶到汉隶的过渡和转变。

  展厅中的《三老讳字忌日记》(释达受跋本)为咸丰初拓本,当为传世《三老讳字忌日记》拓本中最早者,允为“墨皇本”。

《开母庙石阙铭》(李葆恂藏本)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展出。 中新社记者 王笈 摄

  面对如此震撼的汉碑善本大展,观众应当如何欣赏?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仲威建议从书法美、传拓美、装帧美、人文美的角度去体会金石文化的魅力。“汉碑距今已有两千年历史,岁月变迁、风雨侵蚀,石碑表面已经风化斑驳,因而拓印时会在纸上留下大片石花。于历史长河中‘绽放’的石花层层叠叠,颇有一番趣味,从中可以体会金石文化的永恒魅力。”(记者 王笈)

来源:中国新闻网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1号 电话:     网站技术:众城科技
技术支持:皖ICP备10206367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1101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 B2-2006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