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院院士

省级非遗传承人李绩:果核上的“非遗传承”

发表时间:2023/11/10 09:22:02  浏览次数:277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一枚小小的桃核上,一代又一代手艺人将手串制作工艺和桃核雕刻在岁月中坚守、不断创新。桃核在这些手艺人的眼里,早已不再是简单的物件。

  在街头巷尾,民间桃核手串制作人汪宣新怎么也没想到,野生桃核制作成的桃核手串,每天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在社交平台上“圈粉”年轻人;

  在校园课堂,对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核雕传承人李绩来说,每周开展的“非遗进校园”活动,除了能将核雕作品本身之外的故事记录下来,也在小朋友们的心中播下“种子”,从而让其不断焕发出时代活力。

  用野生桃核制作精美手串

  穿过庐江县城的闹市区,道路的另一侧正在施工,砖块的落地声此起彼伏。只见停放着的一辆电动三轮车,一位穿着蓝色工作服的手艺人静静地坐在树下,趴在略显破旧的红色塑料凳子上串着珠子。

  他就是汪宣新,今年58岁。在这附近从事野生桃核手串制作已经有十个年头了。

  有着扎实木匠功底的他,原来是在木材加工厂工作。后来加工厂拆迁,自己就摆摊经营野生核桃手串。

  每天早上7点,汪宣新会开着电动三轮车载着满满一车的装备、原料、成品和老伴一起到路边摆摊。平时除了售卖一些成品,汪宣新还会根据顾客需求,现场制作野生核桃手串。

  “我从小生活在山里,对于木工的雕刻一直都很感兴趣。”虽是传统木匠出身,但是汪宣新做起这些核桃手串,也已驾轻就熟。

  汪宣新的儿子在外地工作,女儿也已成家。之所以和老伴出来摆摊,一方面是可以打发时间,和周围街坊聊聊天,“虽然赚的不多,奈何不住我家这个老头子喜欢。”谈起做这一行的初衷,汪宣新的老伴看着正在忙碌的汪宣新,理了理手上的桃核手串,笑着说道。

  每年农历七八月份,汪宣新都会和老伴一起,在庐江路边捡野生的桃子。这种野生的桃子口感比较酸,大家一般很少食用。但是它的桃核却很好看,这也正是汪宣新用来制作手串的原材料。

  捡回来的桃子,汪宣新就开始清洗桃核,等待全部清洗干净,接下来就是晾干,再进行挑选品质好的桃核。“这就是制作桃核手串的最佳原材料了。”汪宣新随手拿起一颗桃核介绍。

  等到有顾客需要,汪宣新就会根据桃核的形状进行打磨和加工。有的用红绳绑着做成手链或钥匙链,有的则是打孔做成手串。

  由于桃核的平整度、纹理、形状都会不同,所以会对最后的成品造成影响。这时,汪宣新就会对不同的桃核进行处理。这也是整个手串制作过程中最为繁琐的一步。

  在民间习俗中,桃核有驱邪避凶、平安纳福的好寓意。因此,汪宣新做的桃核手串就备受周边邻里街坊的欢迎。

  陈嘉华就是汪宣新的老顾客之一。家里三个小孙子都戴着汪宣新做的野桃核手串。“这野桃核用红头绳串在一起,希望孙子平平安安,快快乐乐成长。”

  在社交平台“出新”受年轻人喜欢

  汪宣新会把野桃核制作成很多不同的样式,比如小篮子、小水桶等,都有不同的寓意。

  另外,他还会给桃核搭配不同的编织品和珠子,做成手链、手串、项链、钥匙链等。“这样,大家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款式”。

  因为桃核数量受限,汪宣新还制作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手串一起售卖。如无患子手串、核桃手串、檀木手串等。

  像我们日常佩戴的檀木手串,汪宣新制作一串需要半个小时。“檀木手串制作比较简单,切料、搓圆、打孔、抛光、串珠。”

  只见汪宣新在三轮车上抽出了一块木料,利落地将其架在切割机上,三两下切成了细长条。而后将其放入机器中加工成粗糙的圆球。

  随后,汪宣新摆了摆塑料凳,在上面架起了机器给木球打孔和抛光。加工后的木球在阳光下显示出不同的纹理,格外好看。

  最后,汪宣新抽出一根细长的铁丝,快速地将木球过渡到线上,利落地剪断、打结,一串手串便完成了。

  手串制作结束,汪宣新连忙拿起手机,拍摄了一段视频发布在抖音、微信等社交平台上。“现在也有两千个粉丝了,有时会有人私信我,想购买手串。”

  以前都是街坊邻居来购买,现在自从在网络上售卖,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关注。特别是大家看到汪宣新拍摄的工艺品后很感兴趣,不少都从合肥、芜湖等地专门前来购买。

  现在,汪宣新不再局限在这一张桌子上,也通过线上销售的方式,将生意做到了全国各地。“希望这份养家糊口的小生意,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到野生核桃手串。”

  手艺人专注庐州核雕二十年

  像汪宣新这样的手艺人,城市中还有很多。

  一刀、两刀,小小的刮刀在一块半个鸡蛋大的桃核上一下下轻轻雕刻着。持刀人李绩的手极稳,他面色沉着,不一会儿桃核上便雕出了一座陡峭的山峰。

  李绩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庐州核雕的传承人,今年41岁的他已经从事核雕制作二十年了。

  “我外公也是核雕手艺人,我从小就跟在他后面看,也对核雕非常感兴趣。”幼时的李绩经常跟着外公上山捡桃核、摘野桃。他从跟在外公身后捡桃核到接过了外公手中的刻刀,至此,也学到了核雕手艺。

  桃雕的制作在李绩眼中其实很简单,“其实就是起草稿、选核、雕刻、打磨,其中雕刻还能分成粗雕和细雕。”而李绩觉得最重要的一环其实是在开始创作前。

  “我的创作灵感全部来自采风。”李绩一年大多数时间都花在行走江淮大地采风,寻找灵感,并且他所有的作品主题都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和场景。

  说着,李绩从抽屉里拿出了一个用玻璃罩和棉絮装起来的核雕,“这件是我以18年巢湖洪水为主题创作的,核雕上的每一个部分都来源于当时真实的场景。”

  李绩手中的桃核不过一个鸡蛋大小,上面生动再现了巢湖岸边官兵和百姓齐心协力共抗洪水的画面,每一个人物面容表情都栩栩如生,岸边的栏杆也高度还原了环巢湖大道观景台上的样式。

  这样一件精美细致的核雕作品从构思到最终完成耗费了李绩半年多的时间,“虽然这种作品很耗时也比较复杂,但是我很喜欢这种能体现故事和内涵的作品。”

  二十年来,李绩制作过太多的核雕,“如果我只雕花篮,我一辈子雕上万个花篮也没什么意义。”所以,李绩在早几年就开始关注将人和故事雕进作品里,“希望大家可以从我的作品里感到内涵和价值。”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李绩摊开放在桌子上的20余件雕刻用具,有平刀、斜刀、刮刀,不同的形状还有不同的大小。刀具中最大的刀头宽约5毫米,最小的宽不足1毫米。李绩轻轻抚过他的刻刀,像是在介绍一位位熟悉的好朋友。

  虽然李绩是个“老工匠”,但是每次只要在小小的桃核上“作画”,他还是会紧张。一旦力道稍把握不好,就容易刻坏作品。即使是在半粒米大小处刻画人像,李绩也不会使用放大镜等其他辅助工具。

  “如果我戴着放大镜去雕刻,那观众也是通过放大镜才能看清图案,我希望我的作品能让观众用裸眼就能看清看懂。”这些年,李绩坚持一把刀一颗核,创作出了许多有人文情怀的核雕艺术品。

  而谈到未来的核雕传承,李绩则是充满了希冀。他经常会参加“非遗进校园”活动,目前保持一周至少有两次的校园体验课活动。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们关注到了庐州核雕,他们对此也有浓厚的兴趣,有的还会自己在家里制作。不少外地的朋友,现在也知道咱们安徽还有这样一个好玩有趣的非遗技术。

  李绩提到,大部分的非遗传承人都会收徒弟,手把手地教技术,自己也不例外。“我相信有我们一代代的传承人,有喜欢核雕的人,咱们的传统文化、非遗技术就永远不会消失。”(记者 王书浒 实习生 夏雨蓓)

来源:合肥晚报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1号 电话:     网站技术:众城科技
技术支持:皖ICP备10206367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1101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 B2-2006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