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院院士

非遗 傍着生活才能“活”

发表时间:2023/11/14 21:58:29  浏览次数:184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手指舞动的广宗柳编,栩栩如生的布老虎,飞针走线的苏绣,声如裂帛的昆曲,以铜作画的杜氏刻铜……刚刚过去的周末,黄山市屯溪河街变身为非遗大集,第六届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在此启幕,150多个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大放异彩。

  对大多数人而言,喜爱非遗,是想从快节奏的生活中时而抽身,回头打量过去的慢时光,品味那农耕文明孕育的精致手工,酝酿在时光里的诗意生活。

  “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从前慢,非遗就是那把慢时代留下的钥匙,精美有样子。它的千姿百态,对冲了工业生产整齐划一的呆板,与当代个性化审美高度契合,与时尚碰撞出绚丽的火花。

  2023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黄山市已连续六届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保护非遗,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之根。

  一、非遗可以很时尚

  从前的日子慢,现今的日子快。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历史的车轮全速飞驰。跑着跑着,一些在当时、当地很有名气的技艺,从岁月的指缝中滑落,消失得无影无踪。一些留存下来的,正在被抢救性保护。

  昆曲、中国篆刻、中国书法、中国剪纸、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中国珠算、中国传统制茶技艺……截至2022年12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43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人们对非遗有个再认识。比如虎头鞋,小时候嫌它土,成年后觉得它土得很独特,很艺术,没有工厂化的塑料感。拥有虎头鞋的童年别有一份盎然生趣。

  非遗的制作过程本身,就构成了巨大的吸引力。当你了解到汴绣的一幅牡丹图需要绣工花费两个月绣出来,就理解了其昂贵价格的合理性。杜氏刻铜,一锤锤敲打,每一幅都独一无二。

  非遗自带时尚元素。有的年轻人追捧汪满田鱼灯,坦言对于鱼灯蕴含的历史文化意义不甚明了,但就是觉得好看,对美的事物没有抵抗力。年轻人喜欢的,就是潮流的,运动服上加个刺绣,丝巾图案用上壁画造型,非遗与时尚撞个满怀,在各个领域潮“出圈”。

  非遗跨界,前途不可限量。比如芜湖铁画,人们对芜湖铁画的认知往往局限在画框里,而在合肥园博园里,两座底座边长2.5米、高10米的巨型铁画雕塑,让人第一眼看到就被震撼到。这个名为“喜上人家”的作品,融入徽州村落剪影、气质独特的乌桕树、喜鹊的鸟巢等元素,实现了铁画+雕塑的首次跨界,让最传统的变成最前卫的。

  非遗时尚起来,才能吸引更多的青春力量加盟,打破后继无人、“人亡技失”的尴尬。

  非遗里有时代的年轮。往大里说,非遗承载和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伦礼俗、智慧精髓等至关重要的文化信息;往小里说,身处于时代快车的人们,如果儿时记忆的那些老物件都不见了,将是多大的遗憾!我们绝不能任由非遗消失在时光里。

  二、不能丢掉的匠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苏州考察调研观看苏绣制作,听到四代人传承的故事后感慨:“中华文化的传承力有多强,通过这个苏绣就可以看出来。像这样的功夫,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的韧性、耐心和定力,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非遗,各有各的绝活。其底层逻辑是,要允许一位匠人用一生的时光苦练一项技艺。这次非遗大展的主题是“一辈子,一件事”,多少非遗传承人正是一辈子专注一项技艺,倾注一辈子心血,才达到炉火纯青之境,成就艺术精品。

  “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108道古法工艺制作出的宣纸,纸寿千年,墨韵万变。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一抹秘色青瓷,千年前的惊叹清晰可闻。

  “好墨十万杵”,才能捶捣出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徽墨。

  传统手工艺里凝结着一代代匠人的心血与智慧。这些没啥生产效率的手工制品,其效率低,恰恰成就了其稀缺性。

  国务院2017年发布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倡坚守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保护广大手工艺者个性,挖掘创造性手工价值,激发因材施艺灵感和精心手作潜能,使传统工艺从人才培养、技能提升、产品生产、市场销售、展示传播等全链条得到全面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一辈子、一件事”,非遗代表的沉稳的匠心值得尊敬。

  三、活起来才能活下去

  没有哪一件非遗生来就是非遗,它也曾经是热腾腾的“人间烟火”,紧贴着生活,其本来面目都是实用的。

  然而,时移世易,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急剧、全面变迁之际,许多非遗实践的社会基础和文化空间不断萎缩。对于非遗而言,命运的齿轮锈迹斑斑。

  是甘于被束之高阁,还是勇敢地活在当下?当原先的实用性已消失,非遗必须拓展新的实用性,“自我造血”,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为一体。

  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回到百姓中去。在非遗大集上,安顺蜡染技艺的传承人说,近年来开发很多新产品,让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能用起来,从而打开了市场,不再局限于礼品赠送的领域。

  傍着生活,活在当下,非遗日益成长为乡村振兴新势力。

  泾县实施“互联网+宣纸”战略,宣纸等“文房四宝”产品电商年网销总额超过15亿元。截至去年底,仅丁家桥镇,电子商务集聚区经营户达1600户,电商及周边从业人员达5000人,全镇电商年发货量突破500万单。

  阜南县黄岗柳编技艺闯出一片新天地,带动全县发展柳木文化产业规上企业88家,从业人员14.6万。

  黄山市构建徽派古建产业链,从事徽派古建产业企业254家,今年前10月,该市徽派古建产业产值超23亿元。

  ……

  用起来,就是最好的保护。保护好、传承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应有之义、必答课题。(李揽月)

来源:安徽日报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1号 电话:     网站技术:众城科技
技术支持:皖ICP备10206367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1101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 B2-2006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