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院院士

阜阳聚焦新文艺群体引导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

发表时间:2023/07/15 10:30:47  浏览次数:206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研讨会现场

  核心提示

  网络文学作为互联网时代催生的新文艺类型,如今已成为当代文学发展的主要样式之一,网络作家也成为新文艺群体的重要代表之一。在阜阳,近年来也活跃着一支网络作家队伍,并逐渐扩大,日益成为阜阳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

  近日,由市文联指导,市作家协会、市欧苏文学院举行了阜阳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作品交流研讨会,对我市作家张其勤的《淮柳织梦人》、李松的《爷爷的小田庄》、张玉龙的《遇见长江》三部作品展开研讨,同时为阜阳网络文学发展建言献策。

  本期,我们选发部分发言,让更多读者了解我市网络文学发展情况。

  坚持现实主义 探索网络文学创作新道路

  丁友星(市文联二级调研员、市作协主席):与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相对应,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旨在以真实的细节来客观反映现实世界,并以此让受众更好地理解世界。其创作类型主要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

  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小说《社会契约》,它描写了英国社会的不平等,以及在政治上的不公正。但在不同历史时期,现实主义所描写的社会问题和政治状况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不过,其共同之处均需遵循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创作原则,强调以客观的视角来描述现实中的事物和现象。现如今,中国文学创作所坚持的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创作原则进行我们的文学创作。

  基于此,阜阳的网络文学创作也有了方向和路径。值得称道的是,近年来阜阳市网络文学创作基本上坚持了现实主义题材,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道路,涌现出诸如张其勤的《淮柳织梦人》、李松的《爷爷的小田庄》、张玉龙的《遇见长江》等好作品,为阜阳市网络文学创作争得了应有荣誉,成为阜阳市网络文学创作形态的一个典型示范。

  立足本土文化 写出阜阳人的精气神

  张其勤(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副主席):我认为,深入理解本土文化的根与魂,是写好现实题材网络小说的根本。只有深入挖掘阜阳文化的本质,才能写出阜阳人的精气神,作品才有阜阳味。而阜阳文化的本质可以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去探索,比如国家级、省级非遗文化。

  我的阜阳“非遗三部曲”现实题材网络小说目前已基本收官。《淮柳织梦人》是其中的第二部,计40万字,是以阜南黄岗柳编人为原型创作的。把一个故事说得感人,一定要有基本的现实逻辑和合理的想像,这样故事才能有感染力,能吸引读者。创作这部作品我是动了真情的,那些农民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实在可感可佩,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才知道他们的可爱。

  3年来,我用一百多万字写了“非遗三部曲”,回头来看还是有些稚嫩的。与第一部《彩陶刀马人》和第三部《杂技少女》相比,我觉得《淮柳织梦人》更好一些,该书近期将由安徽文艺出版社付梓。我知道写得还不够满意,只是凡事皆有遗憾,世上原本就没有完美。

  网络文学 也要走精品路线

  徐全庆(市作协副主席):这几年,我看了一些网络文学作品,比如《雪中悍刀行》《庆余年》《首席医官》等,我都很喜欢。提起网络文学,很多人都会不自觉地把它与传统文学割裂开来,甚至有人认为它不是文学。网络文学创作有其特殊性,作品每天要更新,网络作家一般每天要创作5000多字,有的甚至达到万字左右。这么大的创作量,造成网络作家没有更多时间思考作品的文学性,也没有时间对文字进行精心打磨,这也是很多网络文学作品文学性不足的原因之一。

  但我们也要看到,网络文学并非没有精品,比如《长安十二时辰》《琅琊榜》,其文学性是远超一些传统文学作品的。阜阳网络文学作家李松(网名“伯乐”)的长篇小说《爷爷的小田庄》能够获得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也证明了网络文学出精品并不困难。

  所以说,网络文学要出精品,关键是网络文学作家要有精品意识。

  阜阳网络文学蓬勃发展

  赵丰超(市作协秘书长):近年来,阜阳网络文学异军突起,涌现出张其勤、李松、张玉龙、王献军等一大批在全国重点知名网站具有影响力的网络作家,在全省范围也属前列。据统计,目前阜阳从事网络文学创作的作者达220人之多,每年创作网络文学作品达400余部,部分作品还进行了动漫和有声改编,逐渐发展形成了一支队伍庞大、产量惊人、效益可观、影响广泛的新文艺群体,其成绩可喜可贺。

  在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创作方面,阜阳作家也走在前列。以本次研讨的张其勤的《淮柳织梦人》为例,作品以阜阳本土国家级非遗项目黄岗柳编为文化背景,书写了主人公范长风新时代十年来的创业史、成长史,也深刻揭示了文化传承在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李松的《爷爷的小田庄》是以皖北抗日为大背景,灵活运用网络文学创作技法,将主人公李天赐放到游戏世界、梦中世界、现实世界中,三线并行,三线之间又相互影响,塑造出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变化和个人成长的人物形象,实为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之精品。

  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阜阳网络文学创作已经摸索出一条自己的路。相信,今后阜阳网络文学创作必将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以文学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李松(市网络文学学会会长):活跃在我笔下的文字,印刻在我的生命里。作为一名网络作家,我时刻提醒自己,作家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用优秀作品回答时代课题。

  2014年以来,我陆续创作《超级天才狂少》等网络小说,计1000余万字。其中《我的1938》于2019年5月入围鹤鸣杯“网络文学奖”2018年度军事作品,该作品入选2020-2021阜阳市重点文艺项目;长篇小说《爷爷的小田庄》获2023年度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长篇小说《飞翔在茨淮新河》入选2023年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

  近两年,我专注于现实题材创作,聚焦时代精神,传递网文力量,希望走出一条“以文学力量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我深知,一部好的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作品,必然是一部好的社会学作品。在进行相关题材的文学创作时,我多次深入乡村一线观察和体验,收获了诸多鲜活的素材和生动的故事,为文学作品注入思想和灵魂,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精品力作,进一步挖掘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本地文学资源。以文学力量赋能乡村振兴,讲好阜阳故事,传播阜阳文化,建设高水平的“文学之乡”,奋力书写新时代高标准“山乡巨变”。

  网络文学正朝着 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王献军(太和县专职网络作家):我从2003年成为一名网络作者,至今已有20年,共创作各类型长篇小说十几部,共2000多万字。经历了网文从初生到今日的繁荣,感慨良多。

  网文从诞生开始,便以丰富的题材和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吸引读者,读者群体范围极广。网文需要每天更新,一年365天不间断,每天需要更新几千字,甚至上万字。在高速创作的前提下,作品质量自然会受到一些影响,导致网文作品口碑褒贬不一。在专业评论家眼中,网文过度追求商业性,缺少一定的文学性。

  最近两年,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以及相关政策的扶持下,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现实题材网络作品,弥补了网文的这些遗憾和缺点。比如我市作家张其勤的《淮柳织梦人》、李松的《爷爷的小田庄》、张玉龙的《遇见长江》等,在获奖的同时,也为本市作家提供了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文学正朝着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优秀作品出现,甚至会成为未来的文学主流。(记者 高红 实习生 李培雯)来源:中安在线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1号 电话:     网站技术:众城科技
技术支持:皖ICP备10206367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14001101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 B2-2006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