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3/07/15 10:32:27 浏览次数:450
2023年颍上第十六届管子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的花鼓灯表演。
本报通讯员 徐东升 沈云鹏 摄
颍上县花鼓灯艺术团的孩子们在表演《管仲故里闹花灯》。
本报通讯员 戴文学 摄
国家级非遗、有“东方芭蕾”美誉的花鼓灯是流行于淮河流域的特色民间歌舞。淮河岸边的颍上县曾出过150多个灯班,是名副其实的“花鼓灯之乡”。鲁口镇在20世纪90年代,花鼓灯艺人有200多人,是颍上花鼓灯艺术精髓的集中地。走入新时代,各村都有了文化站与文化广场,鲁口镇再掀“敲锣打鼓”的热潮,传承特色“舞艺”,九曲淮河长流水,醉了人们十八番(遍)。
老艺人“斗舞”
传统的回响
颍上县鲁口镇花鼓灯艺术起源于什么时期?笔者与花鼓灯国家级传承人“一条绳”王传先的堂弟王传石,还有他的老搭档宋洪莲,以及新时代文化带头人杜家树等进行了深入交流。我们从王传石的介绍中推算,鲁口镇花鼓灯至少在1945年就已成熟定型并代代相承。鲁口镇花鼓灯艺术发源地应该是王台子村(现在属于何台行政村),王传先所在灯班成为其后续发展的源头。
最初的花鼓灯艺术发起人已无从考证。作为传承者,新中国成立后的代表性人物主要有唐佩金、王传先等,都已经去世。王传先是唐佩金的弟子,安徽十大花鼓灯艺人之一。他的艺名不少,传得最广的有三个:“小蜜蜂”——唱起来能够声传三里;“小白鞋”——舞台上穿着白鞋灵动自如;“一条绳”——跳起来身姿摇摆如细绳……这些艺名或者外号,都是从不同角度对王传先精湛的艺术表演的肯定和赞扬。
关于“一条绳”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当年农村各地挖沟修渠,县镇相帮,附近劳动力按照工期一起干活。干累了歇工的时候,大伙总想法子乐呵一下。当时凤台县人跳起了花鼓灯,颍上县村民自然不甘示弱,决定“斗舞”。王传先在现场,在大家的吆喝声中激情昂扬地跳起了鲁口花鼓灯。凤台最能跳的花鼓灯手号称“一条线”,颍上的王传先则被称为“一条绳”,艺名由此广为传诵。
目前来看,鲁口镇花鼓灯艺术现在的传承人还比较多,主要有王传石、宋洪莲、王传图、叶广友、顾永安、柏华明、朱占用、王林瑞、寇常学等。王传石(鼓手)、宋洪莲(跳手)与唐佩金、王传先是老一辈传承者——新中国成立后花鼓灯第一代传人。王传石与王传先均师从唐佩金。王传石、宋洪莲年事已高,不再登台表演。但随着颍上县花鼓灯成为非遗项目,让这门乡土艺术代代传承下去,依然是老艺人的心愿。两位老人经常到该镇中心学校为孩子们口传身教,也经常受邀到周边乡镇现场指导教学。
十八番“舞艺”
艺术的独创
鲁口镇花鼓灯艺术风格非常鲜明:洒脱奔放不失柔和,体式成段富有感染力,鼓点明朗突出,舞步欢快激越。为了塑造生动形象,演员经常“眉目传情”。有些内容来源于生产生活,如上山步、拔泥步等;有些动作模仿动物,如春燕衔泥、钓蛤蟆等;有的故事来自神话传说,如“二龙出水”等。王传先有些表演动作,活灵活现而富于独创性,比如颤肩,已成绝活。
鲁口镇花鼓灯艺术现在的人员配置同以前一样,一般女演员叫“兰花”,又叫“拉花”;男演员号称“伞把子”,又称“鼓架子”“花鼓橛子”。演出规模大小可分:大花场,演员在12人以上;小花场,演员在8人至12人之间。舞台表演时一般有17个动作,24个套路。这些动作套路可以说环环相扣又相互独立,甚至有时可以临时变换相近动作。鲁口镇花鼓灯艺术形式内容多样,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文场,以唱为主,道具多为伞、扇子、手帕等,乐器配以二胡、三胡、笛子、京胡等。在小有场里可以加弦子,即兴演唱花鼓歌。一种是武场,主要是配打敲击鼓、锣、镲、钹(或者小锣)等四大件。武场以舞蹈为主,几乎不唱,全部为跳跃、走步、翻腾、转圈等动作。鲁口镇花鼓灯艺术打击乐的配置比较丰富,一开始是无鼓谱的,鼓手基本上跟着师傅依样画葫芦,跟着感觉走。后来在逐渐发展中由无鼓谱到老“十八番”再到新“十八番”,甚至发展到“二十三番”。
值得注意的是,鲁口镇锣鼓十八番非常有特色。鲁口镇在淮河边,“十八番”本是沿着淮河十八湾去敲锣打鼓来唱跳,每过一湾敲一番(遍),而且不重样。鲁口镇花鼓灯传统锣鼓十八番,后来又引申出:九曲淮河长流水,醉了人们十八番(遍)。锣鼓是花鼓灯的灵魂,花鼓灯锣鼓主要有开场锣鼓十八番以及灯场锣鼓长流水、兔子扒窝等。其中十八番是独立演奏的锣鼓,它不受舞蹈式灯歌演唱节奏的限制。传统形式的花鼓灯,在演出之前为了吸引观众,锣鼓班子一般要敲起锣鼓,类似戏剧里的闹台锣鼓之意。一是告知群众有演出,二是提示演员即将开始演出。一直以来,十八番成了每个花鼓灯班必打的开场锣鼓曲牌。
年轻人“耍起来”
推广的热潮
鲁口镇花鼓灯传承基地,是当地政府为了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拨款专门建造的。它像学校体育馆那样高大宽敞,没有复杂的设施,只要有锣鼓有人,花鼓灯就跳起来了。这里既是当地花鼓灯爱好者的活动场地,也是鲁口镇民间花鼓灯艺术团的训练场地。
场地中央,十几名艺人在锣鼓的律动中跳起来。她们着装整齐,表情亲切,动作刚柔并济,队形不断变化。镇中心学校老师王犇也带领学生们赶过来,在欢快激越的锣鼓声中耍起来,人人精神抖擞,个个生龙活虎……
鲁口镇锣鼓十八番原有十八段落,长的段落有几句,短的段落只有一句。每段为一番,打三遍,接绞丝,然后再打下一番。这是老十八番,现在会的人很少,只有20人左右会打。1997年,鲁口镇艺人们在老十八番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地方锣鼓曲谱,改编成了现在的鲁口镇新十八番。和老十八番相比较,由十八番改为九番,打法没有变,区别是从一打到九,再从九到一,名称还是“十八番”,难度大大降低,推广普及速度也大大加快。
近几年,各个村都有了文化站与文化广场,鲁口镇再次掀起了敲锣打鼓的热潮。鲁口镇中心学校乡村少年宫也一直承担着传承非遗的光荣使命,每年都开设花鼓灯锣鼓课程。鲁口镇花鼓灯艺术流传地域已不限于鲁口镇本地,本地有中心学校花鼓灯培训班和社团,各村队有民间花鼓灯艺术团。近年来不断辐射到周边乡镇甚至更远,比如在颍上县南部有关屯、半岗等,东部有黄坝子,西部有六十铺、三十铺等。
目前,鲁口镇花鼓灯艺术表演有一定规模,好几个村台已建有花鼓灯队(至少6个队)。花鼓灯艺术表演内容丰富,包含了鲁口子“三件宝”:既有花鼓灯,又有淮河锣鼓,还有推剧。花鼓灯已成为国家级非遗,淮河锣鼓、推剧也是省级非遗。
据介绍,鲁口镇花鼓灯艺术今后发展有两条线:一是依托鲁口镇中心学校乡村少年宫,建立非遗传承基地,开展淮河锣鼓教学和传统花鼓灯教学;二是依托颍上县民间文艺家协会鲁口分会,开展民间传承,每年在重大节假日举办文艺活动,促进花鼓灯艺术的传承和保护。
融入当代
传承者的努力
当然,花鼓灯艺术传承中存在的问题也需要破解:在鲁口迄今流传的十八番锣鼓曲谱之前,至少有三个老曲谱,好听好看却难度较大,目前面临失传,亟待抢救性保护。其中,一个是何台村老十八番;一个是王楼村柏华明老师所会的老十八番曲谱;一个是南王台村王林同收集整理的老曲谱。
令人感到庆幸和振奋的是,作为鲁口镇前任书记、现任鲁口镇花鼓灯艺术团顾问的叶广友,挖掘了较为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已整理相对完好的鼓谱、曲谱,只待打印成册,成为固化的花鼓灯文化艺术传承。
此外,从发展态势上来看,只有表演还是不行,需要进一步健全相应完整的资料,积极培养下一代传承人。传承的队伍在不断壮大,但是拔尖人才太少,真正沉下心来发扬光大这种文化艺术表演的人才相对不多。这一非遗表演艺术持续传承关键在人,艺术之根深深扎进淮河边群众生活,才有生命力和群众基础。哪怕乡村简易的土戏台,一番锣鼓响,歌舞戏登台,那种现场的仪式感、台上台下的互动感,自然散发出源自历史文脉、民族美学的浓郁欢乐,寄寓淮河儿女的乡情乡愁、审美兴趣,花鼓灯艺术才为人们所热爱、珍视。营建扎根乡土、蓬勃发展的花鼓灯艺术生态,培养造就能驾驭“花鼓歌儿满天飞”的表演创作人才,这项传承发展的基础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音乐工作者也积极尝试将本土元素融入当代歌曲创作。颍上音协时一林老师进行了大胆创作,不仅为花鼓灯表演直接创作歌曲《琅琅花鼓魂》,还在富有时代气息、浓郁地方色彩的《丰收乐》歌曲创作中吸纳花鼓灯调式。这首歌曲增加了乡土元素,以创新手法烘托出乡村振兴背景下百姓乐丰收的热闹情景,先后获得阜阳市重点文艺作品、上海音乐家协会征歌百首优秀歌曲之一,并入选安徽省文联“向人民汇报”舞台艺术展演作品等。
期待像这样守正创新的作品多一些,更好展现古老花鼓灯艺术的时代之美。
来源:中安在线